作者:九野先生
【开篇·雨巷絮语】
清晨的留下老街,青石板路还透着昨夜微雨的凉意。我蜷缩在油墩儿摊的檐角下,看着金黄的萝卜丝团子在滚油中翻腾起舞。老板娘鬓角已染霜,双手却稳如秤砣,她笑着说:“'留下'这名字苦啊,可我们祖祖辈辈的脚跟,早在这泥里生了根。”
这寻常巷陌的名字,竟是一句沉甸甸的谶语——字字如烙铁,烙印着八百年的风云变幻。
【第一幕·渡口遗命】
建炎三年(1129年)寒冬,宋高宗赵构的龙袍被荆棘撕成流苏。金兵铁蹄卷起漫天黄沙,紧追着这支狼狈的车马碾过江南驿道。当御舟行至无名野渡,前有寒江阻路,后有追兵如豺狼。
衣衫褴褛的百姓挤在河边,身后是世代耕作的草屋与袅袅炊烟。亲卫统领跪在御前,声音发颤:“陛下,渡船仅余数艘,若携百姓同渡,追兵顷刻便至!”
赵构掀开车帘,目光掠过那些惊惶的面孔,掠过他们身后摇摇欲坠的屋舍。那一刻,龙椅的冰冷硌痛了他的脊梁。他闭了闭眼,吐出四个字:“……尔等留下。”
这四个字,如冷铁钉入生路。帝王的辇驾载着皇权渡河而去,只留下百姓跪在泥泞中,望着远去的御舟,如被遗弃的孤雁。暮色中,那声“留下”成了刻在土地上的血痕。
【第二幕·野草重生】
然而野草从不屈从于皇命。渡口边的人烟渐渐聚集,豆腐铺的热气裹着豆香弥漫开来,铁匠铺的叮当声敲打着生计的节奏。
明末时期,前朝遗老隐姓埋名,将诗书礼乐融入蒙童的咿呀诵读。传说中,南宋末年的豆腐张曾在地窖藏匿抗元义士,粗布衣衫下裹着忠肝义胆。这些无名者用沉默的坚守,将“留下”二字重新定义——不再是被动接受,而是主动扎根的韧劲。
三百年后,小河疏浚的淤泥中露出一支玉簪,尾端刻着“尚服局”三字。这是南宋宫女的遗物,或许她曾随驾奔逃,亲耳听见那句撕裂命运的“留下”。这支簪子,成为八百年前逃亡与牺牲最沉默的见证。
【第三幕·今朝絮语】
暮色四合时,我站在古桥边。桥下流水汤汤,恍惚间与八百年前那位跪在泥泞中的老农身影重叠。他没有随波逐流,而是用沾满泥土的双手,在帝王的遗命旁开垦出新的家园。
有些地名刻在石碑上,记录着帝王的丰功伟绩;而“留下”刻在土地里,是千万人用脚跟拓下的生命印章。它镌刻着仓皇的抉择,更沉淀着无名者的韧性——命运划下的疆界,终被血肉之躯酿成温暖。
当我们轻唤“留下”时,那无声的波澜里,回荡着八百年的呼吸与心跳。
【活动背景】
“听见西湖的故事・乡村地名故事征集活动”由西湖区民政局联合浙江省之江区划地名研究院共同发起。地名作为地域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承载着西湖区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感。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与创作者参与,大家以多样体裁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、民俗与文化价值。
经过专家评审,13篇优秀作品脱颖而出。这些获奖佳作现集结发表,旨在让更多人聆听西湖地名故事,感受地域之美与历史之韵,同时传承文化根脉,增强大众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与归属感。